數位人文之定義
數位人文乃結合大量數位資料,運用資訊科技,來從事人文研究 (項潔、涂豐恩,2011) 。 數位人文學科,也被稱為人文計算,是一個計算和人文學科交叉之學習、研究、教學和創造的領域。其性質是方法論的,範圍是跨學科的,並涉及調查、分析、組織和展示電子形式的資訊。數位人文研究這些數位媒體如何影響所使用的學科,以及這些學科對計算知識有什麼貢獻 (Matthew G. Kirschenbaum, 2010) 。
大學圖書館與數位人文
人文學者常說,圖書館是人文學者的實驗室,不過在數位時代這個實驗室須數位轉型,除了提供圖書、資料庫、電子資源外,更須支持人文師生所需之數位科技。圖書館是行政單位,其協助具有持續性,此外圖書館擁有大量的文本數據資源,可以提供學生專題所需之文本、數據等資料。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 圖書館成立DH Hub (Digital Humanity Hub) ,提供「數位人文」討論實作所需的電腦、網路設備、數位人文科技所需軟體,聚會討論所需空間;此外圖書館同仁也組成數位人文技術支援團隊,教授同學們數位人文需要的各種軟體技術、並辦理多場工作坊,協助學生完成專題。
【智慧人文與未來人才培育計畫】
本計畫獲得「教育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第二期計畫」補助通過
一、計畫願景
「智慧人文與未來人才培育計畫」是由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及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提出的計畫。計畫願景主要有二:
將ICT數位科技融入人文社會領域之教與學,建立師生合作社群,改變人文社會領域之學習生態。
使人文社會領域學生具有數位思維,且能應用數位科技,與跨領域的思想、知識、人物、社會對話,具備數位時代所需的就業力。
二、人才培育目標
智慧人文與未來人才培育目標,乃在於讓人文社會領域的學生除了具備人文與美感素養外,更具備科技力、分析力與創意力。
科技力主要包括:地理資訊系統、文本及數據探勘、AR/VR製作、數位影音製作、AI 應用;在本課程群組中,期望透過五門數位人文科技課程,培養學生的科技力。
分析力主要包括:輿情分析、文字分析、數據分析、情緒分析;在本課程群組中,期望透過數位人文概論、數位人文科技等課程,培養學生的分析力。
創意力主要在應用數位科技處理人文社會相關資訊,量化分析及視覺化處理、詮釋及呈現人文社會藝術的內涵,以產生新的創意、洞見與智慧。在本課程群組中,期望透過五門人文與社會課程,融入相關之數位人文科技,培養學生的創意力。
三、計劃策略
為達成上述人才培育目標,本計畫整合新舊課程,成立「數位人文與社會跨領域學分學程」。 學程之課程設計理念納入美國《高等教育資訊素養框架》(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),並融入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與專案導向學習(project-based learning)的理念與做法,結合思考可見化(making thinking visible)、合作(collaboration)、批判性思考(critical thinking)、開放(openness)與實作(production)等學習活動,促進學生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文社會知識的能力,使學生具備人文素養、資訊素養、圖像素養、數據素養、社會情緒素養。
為強化學生數位人文科技知能,學生修完四門數位人文科技課程,將另外頒給「數位人文科技」微學程證書。
數位人文專題聯展:每門課程學生皆須參與每學期由學程舉辦的「數位人文專題聯展」,作為課程之期末報告,並選出優勝作品給予獎勵;優勝作品將協助其精進,參加學校的「跨域美感設計競賽」,此外每年也會推出優秀作品參加校外競賽,如ASUS ThinkNext。
圖書館成立DH Hub,協助數位人文課程。 圖書館同仁組成數位人文技術支援團隊,協助學生完成專題。DH Hub也將規劃辦理一系列之工作坊,協助學生了解所需要的數位科技或文本數據之準備、分析與呈現。
數位人文工作坊:本計畫將與圖書館DH Hub合作規畫多場「數位人文工作坊」,如將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規畫EduVenture®VR 體驗工作坊。 教師、助教及學生一起共學,同時開放給數位人文計劃伙伴學校或校外人士共同參與。
四、 計畫相關人員
計畫主持人:陳昭珍講座教授
共同主持人:廖宜瑤助理教授
教師團隊:柯惠玲教授、賴裕昆副教授、向鴻全副教授、石栢岡副教授、 簡志峰副教授、 張哲維兼任助理教授、涂芸芳兼任助理教授、黃琇苓兼任助理教授、吳書豪老師、陳俊儒老師
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數位人文科技團隊
計畫助理: 陳芳雅